首页

想当贱狗

时间:2025-05-23 20:13:56 作者:个人信息防泄露!我国将推广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 浏览量:45404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11月27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于12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

11月27日下午,中国科协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于12月5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为响应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回应共同关切,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以“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为主题,关注公众科学素质领域全球议题和发展方向。

  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聚焦国际关注的系列重点议题,包括科学素质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沿科普服务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新技术应用赋能科学素质建设、科普能力建设的区域实践与愿景、科普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等展开研讨,旨在持续打造国际科学素质建设领域专业化、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寻求各国科学素质建设共性难题的解决之道,促进全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今年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设置开幕式及主旨报告、5个专题论坛和现场观摩活动等环节,其中,特别专题活动“科普大咖谈”,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的中外获奖专家,围绕提升全球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人才激励培养等话题发表演讲并进行对话,分享实践经验,为中外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2021年,中国制定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内容已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中国科普法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在修订草案中有多处提及“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科普对外合作与交流”和“国际科普”等内容。为此,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持续搭建国际化科普交流平台,助力国际科普领域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

  据中国科协介绍,截至目前,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已有来自23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计划参会,本次大会总规模约400人,预计与会境外代表超过60人。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由中国科协于2018年发起,此前已成功举办5届,正逐步发展成为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的实践平台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国际协作交流平台。(完)

【编辑:邵婉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印度孟买强降雨已致4人死亡

“在此基础上,衔接生态环境特征及管理要求、经济社会特征、行政边界和管理需求,将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等综合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毅建议,“将气象水文条件不佳及污染排放集中、环境质量超标、环境风险较大的城镇和工业园区等划定为重点管控单元,其他区域划定为一般管控单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巴黎奥运会刮起“中国风”

“我们想向全亚洲证明中国龙舟的实力,所以在冲刺阶段十分‘拼’。”来自温州的中国龙舟队女队运动员李舒琪在赛后发布会上表示,因为在“家门口”比赛,家人们都来现场观赛,给了自己莫大的鼓励。

联播+|热气腾腾的春节照见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周博:特别是实现了“华龙一号”为代表的先进核电机组进入到批量化生产阶段,由原先的“单堆建设”步入到“多堆同时建设”阶段,核电工程“一体化”建造能力,包括穹顶吊装技术、重型设备吊装技术以及群堆建设管理能力均得到了很高提升。通过最优化发展路径,改进性培育了核电工程建设施工技术模块化施工能力,以及配套装备都进行了国产化,也进一步提升了核电建设效率。

亚奥理事会嘉宾沉浸式体验非遗,感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合作计划》将有效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在综合性、多层次互联互通的框架下,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岛屿国家海洋管理部门及科研院所携手实施相关合作项目。合作机制包括:协调与协同式管理,交流对话与智力支持,多方参与能力建设,资金支持。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去,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有较长间隔。现在,二者几乎同时发生,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应当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研究。一是进一步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深入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机制。二是深化对新型举国体制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率地整合资源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路径。三是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研究。当今世界,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运行机理和逻辑、数字化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股权结构与治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快深度融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